dhy80999(大红鹰)有限公司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常见问题

“氢”装上阵 仍需政策“破局” 政策“落地”是关键

氢能源产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产业发展尚待“具体”政策跟进。


       随着我国能源变革的加速推进,氢能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在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83处修订中,补充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的内容,引发众多关注。这是氢能源产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利好政策的激励下,3月18日,厚普股份、京城股份、科力远等多只氢燃料电池概念股涨停,美锦能源等股涨幅也超过5%。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强,氢能产业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不过,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仍然有待相关政策的“破局”。只有这样,才能“氢”而易举。


       密集布局:国有企业“挑大头”


       近年来,氢能在各地密集布局,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氢能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出台。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就已被“划入重点”,《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则进一步描绘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要达到10,000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撞线”200万,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氢能产业从起步阶段就有民企入局,但目前最受瞩目的仍然是大型央企和国企。2018年2月,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多家央企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中国氢能联盟成立。作为该联盟发起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国家能源集团与氢能源产业渊源深厚,目前,该公司在制氢、运氢和储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推进,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更是亲自挂帅为氢能奔走呼吁。全国两会期间,凌文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根据估算,我国已经有的工业制氢产能如果提供给新能源汽车使用,可以满足1亿辆车的需要,国家能源集团的产能就可供4000万辆车使用。他认为,中国氢能未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记者了解到,除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目前也在加快氢能的投入。作为传统石化央企,中国石化在上游的制氢和终端的加氢站领域,都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制氢方面,中国石化的化工副产品可以为氢能提供来源;而在加氢站方面,中国石化已有的广泛加油站网络可以为加氢站的审批带来便利。据了解,截至目前,中石化已经完成近10个油氢混建站的选址工作。


       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安全处处长刘汉坤告诉记者,该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布局城市充电站和储氢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已立项建设佛山樟坑、云浮新兴两个加油加氢合建站,目前正在办理报建工作。对此,广东石油总经理陈成敏进一步表示,按照该公司新能源网点发展规划,年内将建成3座~5座加氢站。


       此外,国家电网、中广核、三峡集团等央企也纷纷入局,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是一个比较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种“二次能源”,和电动汽车、光伏相比,民营企业的进入在技术、资金方面都有一定难度,且存在较大风险。林伯强认为,氢能产业如果想要做大,还需要由国有企业来“挑大头”。


       进展缓慢:“能源化”利用偏低


       氢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可储能、可运输、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近年来,虽然氢能在各地密集布局,但仍然发展缓慢。同时,虽然我国当前已具备较高的制氢能力,全国氢气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但在消费领域,仍然主要作为工业原料,氢的“能源化”利用规模很小。


       林伯强告诉记者,氢能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障碍,比如氢燃料电池的经济性不够。在他看来,一种新能源的起步和发展,要牵涉到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问题,“比如在氢能汽车方面,丰田生产了氢能汽车,但现实当中如何加氢?这都是很细节的问题。如果要像电动汽车那样发展,还需要有看得见的产业政策。”


       正如林伯强列举的丰田氢能车的例子,氢燃料电池车的障碍之一也在于加氢站建设不足。目前,在加氢站领域,成本高、盈利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中国科学院杭州先进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行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简称《报告》),目前我国加氢站整体运营16座,在建有23座。该《报告》指出,虽然全国各地多座城市都在规划建设加氢站,但整体还未形成规模。


       《报告》称,我国加氢站的建设目前面临顶层缺失的问题,虽然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和支持加氢站的建设,但扶持政策缺乏连贯性,加氢站“准生证”也很难拿到。此外,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储备不足也同样构成加氢站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整体而言,虽然能源转型的需求为氢能产业提供了机遇,但产业基础薄弱、装备和燃料成本偏高、安全性争议等问题是氢能大规模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氢能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政策“落地”是关键


       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预计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全球能源需求的18%将来自氢能源。全国两会期间,发展氢能被多次提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关于加快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指出,氢能的全面产业化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氢能源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该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而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大量布局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意志。不过,鉴于氢能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质性政策的“落地”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林伯强看来,在一些领域,新的业态从政府提出到最终发展起来、走向商业化运作,有一个相当的距离。很多时候会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有多大。


       今年年初,凌文曾指出,与发达国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不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还未将氢能纳入其中而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对待,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委研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推动氢能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建立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扶持与激励政策。


       林伯强表示,政府对行业的鼓励不应停留在概念上,需要更为具体的政策。他建议出台类似于风电、太阳能的补贴制度,或者类似于电动汽车“摇号”的优惠政策,让市场“热”起来,让氢能真正发展起来。
返回列表
XML 地图